She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視「愛情大過天」的阿卓(化名),曾兩度為拍拖兩年多的同性戀人企圖自殺,但其母一句「應該等埋我一齊走」,他不忍忤逆「親手殺死媽媽」,清醒過來,留命求生。

  同志情困 三度尋死

  自小失去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的阿卓,現年二十二歲,一直渴求父愛,視年紀較大的同性愛侶如父親。早在十三歲,阿卓第一次與同志拍拖三個月,因分手後的創傷,在家服用安眠藥及割脈圖自殺,獲及時送院救治。

  直至去年八月,剛中學畢業的阿卓,為升學前途奔波,但當時同性愛侶鬧分手,心情一度低落,覺得愛侶一旦離開就如失去至親,一時想不開,走到對方居住大廈天台,企圖跳樓自殺。

  天台徘徊期間,阿卓致電通知媽媽「我要走先一步」,母親二話不說「應該等埋我一齊走」。聽到母親要陪死,阿卓自責忤逆,有感自殺猶如「親手殺死媽媽」,加上情人的挽留,及時打消自殺念頭。

  可是,到今年四月,阿卓的情人遇新歡,再度提出分手。阿卓有感被遺棄及背叛,腦海再次閃過自殺念頭。不過,一想到以往為情自殘,傷及媽媽,阿卓百般掙扎,於是向香港撒瑪利亞會求助。

  阿卓憶述,「當時,求助熱綫接聽的義工很有耐性,一談便是三小時,其後又轉介社工給我」。他形容「講完一通電後他身心舒服很多」,就連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都願意關心自己,齊手推開心頭大石,他除了心存感激,更要好好珍惜生命。

  情傷過後,在他的眼中,世界不止是愛情,更有疼愛自己的母親。為回饋社工對自己一家的幫忙,他定下目標,攻讀社工副學士課程,日後助人助己。記者 林德敏

She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晴報專訊】一名沉迷手機online game的12歲男童,懷疑遊戲中扮演角色被「圍毆致死」,「game over」後仍「唔忿氣」,激動下取出利刀企圖自殘和揚言跳樓;男童媽媽在母親節肯定又「嚇親」又「激死」。有社工指近月青少年沉迷打機求助增約一成,但不建議家長急於找心理醫生協助,宜先從孩子角度出發安慰,免招反感。

該名在網絡世界中無法自拔的12歲男童姓陳,仍在小學讀書,與家人居於葵涌邨夏葵樓一公屋單位。

衝入廚房取刀

現場消息稱,陳童雖然小小年紀,卻已獲家人提供可以上網的智能手機作「玩物」,但他一接觸到網上遊戲後就不能自拔,經常迷頭迷腦地打網絡遊戲,因此也少不了被母親責罵。

事發在昨天上午11時許,放假的陳童又在家中拿着智能手機大玩online game,期間他在一個打鬥的遊戲中,懷疑扮演的角色遭到其他玩家「圍毆」,不久後便告「慘死」,輸掉遊戲。雖然這只是虛擬世界的遊戲,但事後陳童卻因過分投入角色,覺得極之「唔忿氣」,情緒也告失控,衝入廚房,取出一把15公分長水果刀企圖自殘,還打開窗門聲稱要跳樓尋死。

母恐失控 報警求助

母親見兒子只為了打輸網絡遊戲就鬧情緒,還可能做出傻事,只好拼命好言相勸。惟男童還是愈來愈激動,她恐防情況隨即失控,除了拼命拉着愛子外,只好報警要求協助。

未幾警員和救護員趕到,證實陳童仍身處安全位置,沒有即時危險。但由於他情緒仍未平復,救護員稍後仍將他送往仁濟醫院檢查,而母親亦全程陪伴。眼看兒子為沉迷打打機而險鬧出大禍,男童母在這個母親節相信肯定不好過。

過分沉迷 代入模擬角色感受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說,當小朋友過分投入網上遊戲的角色,往往令自己的身份認知出現混淆,代入了模擬角色的感受。「假如模擬角色被人圍毆,玩家可能會有種眾叛親離,或有被排斥的失落感。加上他們長時間花精神去經營模擬角色,若角色突然『死咗』,他們接受不了,有可能出現前路茫茫的感覺。」

鄒凱詩建議,家長要跟子女協議打機時間,避免他們過分沉迷。同時將電腦擺在客廳及設置開機密碼,避免孩子可隨時隨地躲在房間打機。「最重要是維持親子關係,多些了解他們最近玩甚麼遊戲,甚至偶爾跟他們一起玩,讓子女知道父母是關心他們的。」

家長求助增一成

青協青年全健中心督導主任徐小曼稱,兩月前網癮青年將雙親殺害的倫常慘劇出現後,近月青少年沉迷打機求助個案增加約一成。

她解釋其實孩子因打機情緒失控,大部分是因為努力得不到回報,父母不應輕視,宜先從其角度出發安慰,例如說「畀着我都會唔開心」,讓其情緒得到宣洩。

她同意如父母不懂如何處理,應找人協助,但不建議一開始就找心理醫生,否則孩子或出現反感,以為父母當自己有病,宜先約社工或輔導人員了解及觀察,有需要再作進一步轉介。

She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報專訊】首屆文憑試生謝樂宜由幼稚園 至初中期間,一直因上課和做功課不專心令成績差勁,中三更一度考全級倒數第10名,飽受父母和教師責備。直至中四她求醫後才發現問題根源,在於患上過度活 躍症和專注力不足,後藉藥物重拾專注力,加上努力苦讀,令她在文憑試中文和中國文學科考獲5**級,考入中文大學中文系。回想過去十多年的「冤枉」求學 路,樂宜坦言太遲辨識病情,令家人和老師愛莫能助,期望政府未來加強支援。

心散常被責 上課無故哭

尤德爵士獎學金昨舉行頒獎禮,今年共900名學生、5名在職人士及2名學徒獲獎,總獎學金額672萬元,18歲的謝樂宜是17名殘疾學生獎學金得主 之一。她表示,自小天資不佳、易心散、愛「東摸西摸」,讀幼稚園時已需日花8小時才勉強完成功課,一直是父母和教師眼中的「問題學生」。

樂宜當時年紀雖小,但對於自己「心散」頗為自責,總問自己「為何明明想做,但怎都做不到?」過往即使樂宜如何努力改進,總是無法「坐定定」做功課及 溫習,小學至初中成績一直屬下游分子。她笑說:「其實我喜歡中文科和作文,但任憑我通宵坐在書桌前做功課,也無法完成一份400字的中文剪報功課,這種感 覺很痛苦,當時講出來也沒人相信。」

直至樂宜升讀中三,問題更加嚴重。由於學科數量大增,加上部分科目轉用英語教學,令樂宜不堪壓力,每逢測驗考試即肚痛,最嚴重時會在課堂期間無故哭泣不止。她憶述,「留堂期間曾有老師致電父母投訴,當下真的很沮喪」,令她倍添壓力。

加藥備戰考試 昨獲頒獎學金

樂宜母親眼見女兒情緒受困,遂帶她求醫。醫生在她升讀中四初期確診她患過度活躍症及專注力不足,需靠藥物控制病情。不過服用藥物有心跳、失眠等副作 用,醫生下令只能「一早一午」一天服兩次,但去年她備戰文憑試期間為爭取佳績,不惜「偷雞」晚上多服藥一次,以維持專注力,由早上溫習至夜晚,包括將文學 全部28篇課文背得滾瓜爛熟,最終在中文和中國文學科奪得最高的5**成績,順利入讀心儀的中大中文系。

經歷由低谷急起直追,樂宜直言文憑試佳績「得來不易」,希望未來修讀教育文憑,成為中文科教師,「最想幫到像我一樣需要扶助、鼓勵的學生,亦希望政府加強支援,盡早辨別及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3年前確診過度活躍症及專注力不足的謝樂宜,除了靠藥物控制病情,亦經常鞭策自己加緊苦讀,終在去年的首屆文憑試,考獲中文、中國文學兩科5**級佳績,如願入讀中大中文 …

She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的新聞很駭人。

接連的倫常慘案,成因當然眾說紛紜,而我亦不能說完全跟相關的人沒有關係,但我相信最大的原因是我們的社會出了問題。大問題。也許我這樣的判斷有點武斷,畢竟我沒有接觸過涉事的人,甚至連他們的親友都沒有接觸到,如此便說是社會出了大問題卻不是沒有基礎的。

你翻翻報紙就能找到:

2013年1月,香港心理衛生會進行的香港人精神健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1%受訪者有中度至嚴重抑鬱徵狀,8.2%在過去兩周曾經想過自殺。

2012年5月,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聯同醫管局進行的「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至2013」的中期報告,結果指15%香港人有明顯的情緒問題,包括焦慮和抑鬱。

其實這些資料也不是甚麼新鮮事,過去一段頗長時間,香港人的精神健康是普遍出了不少問題的,我們看看一些「世界開心指數」也可反證這點:2012年聯合國公佈的第一份World Happiness Report,香港在156個國家地區中位列67;而2006年另一份World Map of Happiness中,香港則在178個國家地區中排名63。

要去歸納出香港人為甚麼不快樂,可以有很多可能性。不快樂,除了源於政治上的無力感、對政府施政包括縱容地產霸權肆虐的不滿外,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受我們的生活模式影響。

你聽過甚麼叫「朝九晚五」嗎?這幾年都好像八萬五和梁振英那封了牆的僭建一樣「不存在」了。中大曾做過的調查說,有40%香港人每周工作70小時,而這數字還未計算上班下班的交通時間。

所有人都在鬥早返工、鬥夜放工,連上班下班也要在地鐵站、巴士站跑來跑去!在這緊張的狀態下過活,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不把人逼瘋才真奇怪吧?

營營役役、把自己都逼得像喪屍一樣行屍走肉,到底為了甚麼?把自己幾十年的生命如此投放,犧牲也未免太大了吧?



作者 羅健熙

She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一起來學廣東話 的社團.

已在facebook內設立專頁外, 還設立了群組.

在專頁裡除了可以閱讀有關廣東話這個語言的文章, 詞彙解釋之外, 另外組成的群組, 更可以和組內成員討論及切磋對於學習廣東話的心得, 可以互相認識大家.

各位請到專頁按讚.
 謝謝!!


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cantoneseclublearn


群組: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cantoneseclublearn/

She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原來成年人也會患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精神科醫生指出,有六成於兒時曾患過度活躍症人士,長大後會「復發」,舉例一名有前科的成年人在擅自停藥後一年,出現專注力不足及「冒失」行為,經常因遺忘工作「死綫」而被上司警告,甚至曾於外出期間被其他東西吸引,把僅一歲大的女兒獨留街上十多分鐘,最後須再度服藥治理。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力智指,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多由遺傳引致,大部分患者於兒時已患病,估計本港約百分之三至七的兒童及青少年,以及百分之二點五的成年人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其中兒童患者主要出現過度活躍的病徵,成年患者則會出現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包括工作無法趕上限期、工作計畫上出現錯漏、無法留心聆聽別人說話等。

  一年失兩電話 留幼女在街

  三十五歲的張小姐,於十歲時確診患過度活躍症,過去一直服用藥物,直至長大後認為自己無嚴重病徵,擅自停藥,自此同事形容她「判若兩人」,經常不專心及非常「冒失」,曾一度因遺忘工作的「死綫」,被公司警告,又於一年間遺失兩部電話,更甚把一歲大的女兒獨留於街上。

  至於四十二歲的方小姐(化名),從小便無法長時間集中精神讀書,別人只花三十分鐘完成功課,她要花上至少數天才能完成,上課時因不專心而被同學揶揄「遊魂」及「發霉」,但卻一直沒有為意自己患病。長大後,她亦經常因專注力不足而無法完成工作,於顧問工程公司的她,用上足足十一年時間考取專業資格,比平常人多用五倍時間,但她從未懷疑自己患過度活躍症。

  方小姐直認,自己坐下不夠十分鐘已不能集中精神,「我好難專心做一件事,必須找一個很少人的地方才可以!」後來,她從一個介紹過度活躍症的電視節目中發現自己有類似病徵而求醫,醫生最終為她處方中樞神經興奮劑,「現在我可以很快便坐定定,記性也好了,做事效率亦高了!」她現在尚餘一次考試便能取得專業資格。

  張醫生指,醫生會聯同臨牀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為懷疑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成年病人診症,又會先排除病人的其他因素包括性格、行為及情緒問題等,有時甚至要向病人的父母查詢,以了解他們兒時的情況,才可對症下藥。

  記者:張聲慧

She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報專訊】8月下旬時一次中午飯時間,在路上遇上培苗行動的負責人曹讓律師。他說培苗行動對國內廣西、青海和甘肅偏遠貧困地區高中生學費宿費資助計劃,今年在找贊助人的工作上,遇上了很大的困難。在今年新擬資助的1000名升高一的家境特困優異生中,在我遇見他時離開學還不夠10天,卻仍有419位學生還沒有找到贊助人。

每年8月初,香港培苗行動均會有一個周年聚餐活動,將擬受助學生名單由出席的贊助人挑選。去年的周年聚餐還沒有完時所有的學生已獲贊助人挑選了。曹讓律師說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近期香港的德育及國民教育被指為洗腦國民教育的原因,很明顯今年出席培苗周年晚宴的贊助人態度比去年冷淡,沒有如去年般熱情與內地來的學生代表熱烈交流。彷彿他們在感覺他們贊助的便是這些在內地接受洗腦教育的貧困學生,而感到不安。

一開始便被標籤

從德育及國民教育一開始便被標籤為「洗腦國民教育」這事,可以看出人們對某一些事情的Perception,影響到人們在其他方面的看法和行為。

特區政府為了拆解這一股由家長、學生及媒體發起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浪潮,成立了一個由行政會議成員胡紅玉女士領導的「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並邀請反對設立德育及國及教育科的團體加入。但包括學民思潮及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在內的主要反對團體均拒絕加入,並以要求政府撤科作為與政府開展討論的前提條件。

務求對手不「跪低」不罷休

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這事上政府與反對者的對峙,又是另一項近年來群眾運動務必去盡、務求對手不「跪低」不罷休的另一個例子。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近年來社會議題上不同意見和看法已毫無例外地第一時間通過媒體的推波助瀾被激化為非要對方「跪低」不可的矛盾。

如果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爭論來看,源於課程某些教材中出現極大問題,但帶頭反對成科的一位家長代表在一個多月前最早階段時竟然公開說過沒有看過30多頁的資料,卻第一時間把問題上綱上線,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標籤為「洗腦國民教育」。然後通過為了選票的政客,嘩眾取寵的媒體十次、百次千次的複述,「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便變成了「洗腦國民教育」科了。過程中,我想問:有多少人真正認真地認識整件事件的來龍去脈?有多少根本沒有真正的看了足夠的材料便跳出來叫反「洗腦國民教育」的?

過去一個多月,媒體一面倒的報道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觀點,與這些反對者不同的另類意見,一說出來便被圍攻。媒體報道中,除了被圍攻的新聞外,有哪一個媒體曾認真的報道另類意見?負責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官員除了被毫無道理地被個別媒體濫用「無恥」等人身攻擊的字眼指斥外,他們希望說的道理沒有機會被完整地被報道。我不知道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否是洗腦科,我看到的只是媒體一面倒說它是洗腦科並以最極端煽情人身攻擊的言詞指斥。我看不到客觀地報道另一方的觀點。除了要為對話設置前提,除了說要罷課,我看不到理性的辯論。而更恐怖的是,任何提出與這些反對者不同觀點的人,都會被圍攻、指摘、人身攻擊和侮辱。舉個例說,就看看新聞看到的,九龍西一位立法會候選人在論壇中說了一句「郁啲就罷課,非常危險」便已經被那些標榜捍衛言論自由的所謂民主黨派人士圍攻,甚而指斥九龍西這位立法會候選人「實屬無恥」。

是非顛倒如此,我們還有民智嗎?

別說這位候選人根本連完整平靜地說出觀點的機會也沒有,她說那句「郁啲就罷課,非常危險」是一般家長正常不過的憂慮,在那些標榜捍衛言論自由的所謂民主黨派人士心中竟然會是「實屬無恥」的言論而受不文明的圍攻不讓她再說。媒體也一面倒的只報道罵她「無恥」一方的觀點,是非顛倒如此,我們還有民智嗎?

這是怎麼樣的媒體文化?

香港還算是公民社會嗎?

我想問究竟誰被洗腦了?究竟是誰在洗誰的腦了?

公民社會的要素是理性討論。看看那些每天動輒罵官員「無恥」的政客和評論員,每天叫政府「跪低」的媒體,這是理性討論嗎?公民社會的要素是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可以與你理性辯論。但看看那些反對團體處處設置前提要求:你有別的代表在場我不與你討論,你說的我不愛聽我立刻離場,你不先撤科我不討論。簡單來說,就是不達他們自己設置的前提要求便拒絕討論,這是公民社會中的理性辯論嗎?

被緬甸獨裁軍政府軟禁了15年的緬甸民主運動領袖昂山素姬女士領導的緬甸全國民主聯盟在今年4月的國會補選的45席中贏了43席。為了進入緬甸國會下議院成為議員,就職議員誓辭規定議員必須宣誓「捍衛」緬甸憲法。但昂山素姬及她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反對的便是這部保證在國會664席中給予軍政府25%議席和主導軍政府組成權力的憲法,她被軟禁了15年便是因為反對這樣的一部憲法,她和她的42位戰友如何可以宣誓「捍衛」這樣的一部憲法?

昂山素姬的例子

然而,在2012年5月12日昂山素姬及其他42位當選的反對派候任議員,按規定「捍衛」憲法的誓辭,宣誓進入緬甸國會。昂山素姬及她多年來共同反對軍政府的戰友認為,他們宣誓進入建制可以做到的遠比單為維持原則而杯葛不加入建制為多。

昂山素姬宣誓「捍衛」一部她畢生反對,並為之而被軟禁了15年的軍政府獨裁憲法,但沒有人會懷疑她及她那42位盟友對民主、自由和反獨裁原則的堅定立場。因為,她從來便沒有為了議會的席位或其他個人的名利而放棄立場。

香港的政治人物特別是那些為討好選民而行為桀張、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政客怎樣了?他們有昂山素姬女士的胸襟嗎?

政治不單是公開、理性、尋求所有可能的辯論過程,政治也是理性與和平地解決爭論的妥協藝術。當然,在香港,激進的反對者永遠可以說,在缺乏真正民主的制度中,反對者沒有妥協的餘地。

但看看與獨裁政權鬥爭了大半生的昂山素姬女士,她大半生堅持不屈,然而正正是在缺乏真正民主的制度中,只要是對人民有利的,她會毫不猶豫地妥協。

在香港那些近幾年來如刁民般每天在吵吵鬧鬧,令香港內秏不已的政客、媒體評論員,你們有這樣的胸襟嗎?

十多歲的學生

不明所以地隨便辱罵官員「無恥」

任何本來中性可辯論的議題到了你們口邊,很快便被煽情口號式的標籤了,哪裏還有理性的、說理的討論的空間?任何本來中性可辯論的議題到了你們口邊,持與你們不同意見的人,是政府官員也好、別的政黨的人也好,甚而是自己政黨的人如狄志遠先生般也好,只要是持不同意見的,都毫無例外地被你們以煽情的字眼辱罵。一個只有十多歲的學生在論壇中不明所以地隨便辱罵官員「無恥」,在場的成年人熱烈鼓掌鼓勵,媒體叫好。這究竟是對這學生怎麼樣的教育?這究竟是對看這新聞的千千萬萬學生灌輸怎麼樣的教育?

究竟是誰在洗誰的腦了?

◆後記

今年培苗行動的周年聚餐我沒有留畢全場,只匆匆選了5位甘肅省的學生贊助便走了。但我還記得去年的聚餐中一位獲安排從內地來參加聚餐的成績優異受助女學生說,當年因為家境貧困,9年免費教育完了後,雖然考進了高中父母也沒能力供她讀下去,她離家到了城裏打工,想這一輩子便這樣了。結果在工廠中接到學校來的電話告訴她培苗行動給她的幫助,使她重回校園完成高中,最終考進了大學。

已是9月開課的時間了,那400多位還在等待贊助的成績優異貧困農村初中畢業學生,他們當中最終會有多少人的人生下一站將會是城裏的工廠?

She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九七前後都有不少港人選擇移居英國。城大研究顯示,七成居英港人在當地仍以廣東話溝通,近九成人經常食中國食物,他們對居英生活感到滿意,但對中國文化認同度仍高。

  香港城市大學前年展開居英港人的生活研究,於倫敦、曼徹斯特等城市收集二百七十二份問卷,受訪者年齡介乎十五至九十一歲,超過四成人居英十一年或以上。其後,研究人員與當中七十一個人作詳細面談。另外,透過受訪者介紹及聯絡當地華僑,再訪問了六十六名受訪者在港的親友。

  認同中國文化身分

  研究顯示,七成居英港人經常以廣東話溝通,近五分之一人是從來或幾乎不用英語。城大社會心理學講座教授伍錫洪估計,不用英語的受訪者可能經常留在華人社區,少與當地當國人溝通,又或是剛到英國,所以未能以英語溝通。

  另外,八成九受訪者表示經常食中國食物,近六成三人會食西方食物,以及超過五成人會跟從中國傳統,或慶祝中國傳統節日。不過,受訪者普遍求診時會選擇西醫,只有一成四人看中醫。對於居英生活,超過九成受訪者感到滿意。

  港英相距甚遠,早期兩地居民只能透過寫信或撥長途電話來溝通,隨着科技進步,研究發現,現時兩地居民會利用網路電話,如Skype、Viber等,或是facebook聯絡。

  研究亦探討居英港人對中國文化身分認同度,五分為滿分,取得四點二七分。伍錫洪表示,他們對中國文化身分認同度愈高,就會看更多中國報紙、食更多中國食物、說更多廣東話,且與當地華人關係密切。記者 李凱倫

She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專訊】末代高考今日放榜,將有4名6優及13名5優狀元誕生,更有一名曾於中二跳級至中六的14歲男童考獲入大學資格。據了解,這位1歲半已能認字的資優童就讀私校,學術以外,音樂造詣亦非凡,現正向入讀化學系的夢想進發。

殘障考生一樣憑毅力創造傳奇,今年8名有特殊需要考生獲2A或以上,包括1名幾近完全失明的考生(見另文——「視障生奪2A 黑暗中見光明」)。

今年的末代高考有逾4萬人應考,當中46%、即約1.87萬人考獲入大學資格,將與循非聯招報讀大學的學生,競逐1.5萬個8大資助學額,換言之,有近4,000人達入學門檻,卻未能躋身其中。

末代高考不乏狀元點綴,今屆出產2男2女6優狀元,及9男4女5優榜眼,據了解,恒生商學書院仍繼續獨攬多名狀元。

歲半識認字 資優童跳級應試

今年趕上「尾班車」考高考的最年幼考生僅得14歲,據悉,這位名為伍國頌的資優童,已考獲大學取錄資格。

私校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證實,該校一名14歲男生應考高考。據悉,伍同學先由小四跳級至小六,中二時已讀中六化學科,然後又跳級至中六;中一時亦入讀了資優教育學院。

香港資優教育學院總監(學生服務)鄧景康引述該名男童的父母指,兒子自小已顯露不凡︰「歲半已認得『香港』、『聖經』這些中文字,3歲時見到噴水池,就問那些水流去甚麼地方。」

他醉心追求學問,尤以數理科了得,小學已看中學教科書,中學則看大學的書本,並訂閱《時代》雜誌及《科學人》;鄧稱︰「他是思考型,愛在網上找資料,與老師討論學術,之前有個牛津大學學者來講講座,他都有去聽。」

音樂造詣非凡 向化學系進發

鄧憶述,男孩申請入讀該學院時,被問到最愛做甚麼,竟回答︰「做試卷!」

伍國頌年僅10歲、就讀中一時,已應考英國會考及2科香港會考,成績優異,09年再應戰香港會考5科數理科,獲2A2B1C;又曾在珠心算及世界奧林匹克賽事奪得優異成績。

由於男童潛質非凡,資優教育學院近年特別安排他接受大學化學系教授一對一指導;鄧指,男童有意入讀化學系,但小提琴及鋼琴均考獲最少8級的他,亦渴望繼續進修音樂。

部分資優生面對在其他學科及社交上遇問題,但鄧指,該男童的語文追得上進度,亦能與較年長的同學融洽相處︰「同學去燒烤,他都參加,大家有交流。」

男童健康成長,還有賴開明的父母,鄧指︰「他們沒替兒子測試智商,不會拉牛上樹,而很願意學習如何教導一個資優孩子!」

 

 

 

She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